筷子是我国独特的餐具,已有四千多年历史。两个不起眼的小棍儿,在国人手里运用自如,而习惯刀叉的“老外”们却望尘莫及。孩子是爱模仿的。孩子两三岁时已不满足用小勺进餐,喜欢模仿大人使用筷子。此时,家长们往往怕孩子拿筷子将饭菜“戳”得到处都是,故而连哄带骗的将筷子夺下。孰不知,这样做却丧失了锻炼孩子的好机会。
使筷子是手脑并用的精细活儿
使用筷子,看上去似乎很简单,却是手部复杂而精细的动作,必须用力得当,动作协调,才能够夹起食物,送到自己口中,不啻为“手脑并用”也。
从解剖学角度分析,用筷子夹食物,牵涉到手指、手掌、胳膊到肩部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,在大脑皮质主导下,共同完成这个复杂而精细的动作。科学研究发现,人的大脑皮质与手指相关连的神经区域所占面积最广泛,大拇指运动区面积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。经常活动手指,可以激发大脑半球的神经细胞活动,丰富大脑血管的数量,增加血流量,为脑细胞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,从而有助于大脑发育,开发智力。此与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“儿童的智慧反映在手指头上”之说不谋而合。
筷子应成为“训练内容”
有位学者调查了50个不同层次的家庭,让家长回忆子女用筷子进餐开始的时间。结果发现,72名子女中9人用筷子进餐极早,其中5人考上大学,3人考上中专,8人做专业技术工作,1人做普通工作;其余63名子女用筷子较晚,结果只进入普通中学学习,其中59人从事普通工作。由此可见,用筷子的早晚,与儿童智力开发关系十分密切。
儿童在3岁时,大脑皮质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,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期,不应错过。让儿童学习用筷子进餐,用筷子做游戏(如夹豆子比赛等),可以作为训练手脑并用的内容之一,既有生活趣味,又有实用价值。在孩子有模仿行为时,家长应因势利导,不能因为孩子弄得又脏又乱而因噎废食。
莫轻心,警惕筷子成祸端
虽然使用筷子有诸多益处,但是家长也不可完全放任孩子。应该让他们坐在桌子边与家长共食,切忌“行饭碗”,以免发生意外。
笔者曾遇到两例因筷子造成的意外,触目惊心,闻者足戒!有位三岁的男童,用筷子戳一只粽子,边走边吃,拌了一跤,筷子刺进他的咽后壁,深达颈椎骨。拔去筷子后血流如注,幸亏抢救及时而脱险。另有一四岁女童,捧着饭碗边吃边玩,不慎跌倒在地,一只筷子竟刺入她的眼窝,并穿过颅骨板进入颅内。经多方努力终无回天之力,死于颅脑穿透性外伤,家长悲痛欲绝。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