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叛逆期的表现 宝宝叛逆期怎么办

电影啦

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是因为其自主意识的逐渐形成,家长要理解宝宝的这种心理状况,不用改强制压迫,对待宝宝的逆反心理,家长应该多些耐心和理解,帮助宝宝心理健康成长。

什么是叛逆期

人有三个叛逆期,2~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,称“宝宝叛逆期”;7~9岁左右,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,称为“儿童叛逆期”;在12~18岁,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,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“青春叛逆期”。不同的叛逆期,有不同的个性发展、心理生理发育特点,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。

宝宝叛逆期有哪些表现

主要是情绪表现,处于“宝宝叛逆期”的孩子,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,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,以做对抗性行为为快乐;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,像个大人,所以什么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。

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,是一平起平坐的尊重,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指挥,被使唤,因此你叫他走东他走西。

但2岁的孩子也会突然很粘人,害怕失去最亲的人。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剧烈,又变化无常。他会在两个极端摇摆不定:“要----不要,行----不行”,有的宝宝还很难接受新的事物,没有吃过的食物,没有穿过的衣服等他都不要。
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3个叛逆期,2-3岁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,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,这一叛逆期正在低龄化。

宝宝叛逆期怎么办

理解宝宝做某件事的动机及愿望

幼儿期的孩子时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,他们还不太懂什么是危险的事情,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愿望或制止他们的行为时,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意甚至反抗,与你背道而驰,喜欢说“我不”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大人便责怪孩子“不讲道理”、“不听话”等,其实是冤枉了孩子,因为这是孩子独立与探索的愿望强烈于服从,孩子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就是尝试新奇、刺激的事物。

作为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宝宝要自己尝试、独立表现的要求,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,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后,他们的叛逆行为,叛逆性心理自然就逐渐减少。当孩子的意见和我们的意见相矛盾时,可以利用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,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,待问题解决后,再找适当的时机去进行说理教育。例如:孩子看见地上有一堆沙子,非常高兴,就抓起沙子往天空中抛洒,弄得地上、头发里、衣服上都是沙子,如去把他拉开,不让他玩,他肯定哭闹着不依,如果我们拿来铲子、漏斗、过滤的网等东西,孩子看见后,马上就会高兴地玩起来了。这样不仅避免了一场风波,而且孩子通过玩沙,既了解了沙的特性,又开发了智力由此可见,理解、尊重、暂时满足幼儿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为,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。

当然,适当满足宝宝的要求,要把握好“度”,不能一味地迁就。否则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投下阴影。

适当采取“不理睬”的态度

当孩子没有道理而又不能满足他们时,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,让孩子闹、让孩子自讨没趣,等孩子情绪好转,能听讲道理的时候,再慢慢来进行教育。这种方法反复几次,孩子自然知道哭闹、不满也无法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,同时在教育过程中,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,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。

“不理睬”是一种教育艺术,当今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,他们不愿成人过多的参与自己的活动,束缚自己的行为,否则就会经常对成人表示不满或产生反抗心理。我们不妨在没有危险伤害的情况下,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活动,让他们在尝试中吸取教训、经验,品味独立思考、解决问题的乐趣。即使成人想帮助他们,也不要以指导、命令的口吻说话,而要以提醒、探讨等谦和的方式,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。

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人,有着自己独立心理及行为方式,我们作为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,适当地学会“不理睬”,对幼儿的成长有益无害。

要培养儿童的爱心、同情心

幼儿的叛逆性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破坏性、挑斗性。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“爱心、同情心”的教育,是很有必要的。同情心、爱心是人类共存共生的基础,也是人生观教育的关键。如对同伴要互相帮助,互相谦让,不打人,不欺负人,敬老爱幼,同情弱者,尽量去帮助别人,保护动植物,疼爱父母等。这也是教育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有效手段。如果幼儿有了这种爱心、同情心他们的叛逆性心理就会大大的减弱。

总之正确对待幼儿的“叛逆性”心理是一门教育艺术,孩子只有在成人的精心培育下,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。

宝宝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

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

因为自出生起便与妈妈亲密无间,孩子在生命之初都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。然而两岁左右时,这种“与生俱来”的观念被打破了。孩子逐渐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他们迫切地想要亲自去体验这个世界,更想用被大人视作“逆反行为”的那些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。

活动能力增强

三岁之后,孩子的活动能力明显增强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他们想要迅速地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,渴望更为广阔的空间。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下,他们不断地尝试新事物。但是这些尝试和探索,往往会遭到家长的限制。因此孩子容易产生反抗,变成“不听话”的小叛逆。

发展的不成熟导致孩子不能更好地表达

两三岁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。然而他们如此之小,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。例如,他们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思想,只能用哭闹吵嚷来表达自己的不愿意或不满意。这些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在大人眼里就成了反抗,仿佛是在故意做对。其实这不过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。

通过说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

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,就倾向于把自己视作独立的个体。他们习惯性地说“不”,同样的错误接二连三地犯。父母们对此生气不已,认为孩子是故意的。其实孩子只是在依靠他们有限的智力和自己所知道的方法,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。

父母怎样应对宝宝叛逆期

少说“不”

“不要玩泥巴!”“不要乱跑!”“不要跳!”“不要哭”……不要这不要那的,往往获得的只是适得其反的效果。总将“不”挂在嘴边,给孩子的感觉就像一道道禁锢,让他们不得自由。而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,也有样学样,以“不要”来反击,为自己取得控制权。这只是孩子的模仿行为。

做正确的示范

有很多的方式都比说“不”来得更加有效。总是说“不”其实何尝不是一种语言的暴力。两三岁的孩子本就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,这个时候父母更应该用正面的温和的语言对待孩子。例如,与其说“不”不如说“我希望……”将”不要乱丢东西”换成“我希望你把自己的东西放整齐一些。”

听听孩子的声音

三岁左右的孩子,喜欢做自己的主人。应对这一阶段的孩子,父母要给予一定的尊重,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会对自己对别人造成伤害,就不要过分干预。遇到事情,父母要赋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,只有自己做出的选择,孩子才会欢欣雀跃地去完成。

空头支票开不得

需要孩子做什么事情时,父母若是提出条件,一定不能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范围的。孩子收到空头支票过多,就会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,也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,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更加不听话。亲子关系缺乏了信任和默契,也就面临着破裂的危机。

减少事前警告

你有没有因为担心孩子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,而对他提出警告?并不是说这样的警告不好,而是要注意的是,不要事事都提前警告。也许,你的孩子根本不会在席间哭闹,也许他并没有想到要去玩水,但是你的警告却提醒了他,激发他的好奇心。水很好玩吗?于是,他就产生了试一试的心理。这样不就相当于变相地提醒了他吗?

不能娇纵宝宝

逆反宝宝喜欢说不,喜欢跟父母顶嘴,这本来是正常的。但是,如果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,什么都顺着宝宝,不加以疏导的话,就容易养出骄横任性的孩子。父母可以这样做:

1、用平静的态度让孩子静下来,再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;

2、转移孩子注意力;

3、暂时走开,用冷处理来对付宝宝的任性。

约法三章

亲子约定可以说是教孩子规矩的最有效方法。比如说为了防止孩子一去商场,就毫无节制地买一些有的没的,在出门之前你就可以先跟孩子约定好:“一会儿到商场之后,如果你能听妈妈的话,只买一件可以买的玩具,妈妈就带你一起去。”

让孩子的情绪发泄出来

孩子心存不满时,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发泄出来。但是父母要在一旁看着,发泄也要有个度。

角色扮演法

如果孩子总是任性不讲理,你也不妨在孩子面前任性一回,变身骄横不听话的“逆反宝宝”,让孩子扮演妈妈的角色。通过这种方式换位思考,增加彼此的了解。

做好事先告知

在时限来临之前,就可以稍加提醒宝宝了。例如吃饭时间到,而孩子还在兴致勃勃地看电视,妈妈就可以说:“宝宝,吃饭时间快到了,你还可以看十五分钟哦!”

反其道而行

三岁左右的孩子存在着逆反心理,聪明的妈妈完全可以正话反说,反其道而行。例如,孩子不想吃青菜,妈妈可以试着这样说:“这颗绿油油的青菜看上去好好吃。不过,你一定不想吃,那妈妈就帮你吃掉这颗好好吃的青菜了哦!”

注意力转移法

孩子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不休时,父母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。比如说,突然做个夸张的鬼脸,或是满脸惊讶地望向别处:“哎呀!那片云好像我家宝宝哦!你看像不像?”

来自妈妈的安抚

孩子情绪不佳时,妈妈的安抚是最佳的良药。不妨将孩子抱在怀中,轻轻摇晃着,用轻柔的嗓音哼着温柔的小调儿,哄着宝宝。

对待逆反宝宝的禁忌

娇纵溺爱要不得

父母总是试图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。但是过度的溺爱就会让爱变得没有原则。没有原则的爱是危险的,很容易让孩子的任性度继续攀升。

高压政策不可取

孩子总跟自己对着干,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权威被挑战,试图用高压政策打压孩子的叛逆性。可俗话说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,尤其是正处于反抗期的孩子。用高压政策对付逆反宝宝,往往适得其反。同时,这样的政策会让孩子的自我判断力降低,还会因为长期被打压而造成心理伤害。

宝宝的几种逆反心理

超限逆反

何谓超限?意即超出界限。当来自外界的客观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时,就容易引发逆反心理。例如,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进全班前三名,而孩子主观上认为自己根本做不到,就可能会表现出与家长意愿截然相反的言行。往往家长让他们往东,他们却执意往西,让他们做这件事,他们却执拗地专注于另一件事。

情境逆反

情境逆反是指来自客观环境的要求与孩子的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,孩子容易生出逆反心思。例如,下课铃声已经响过,可是老师依旧继续自己的讲课,此时学生自然会在心理上有所反抗,心思难以集中,或者根本无法静心听讲,还可能动这动那,摆弄文具,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
自主逆反

当尊严、地位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时,孩子容易产生反叛。例如,老师、家长辱骂孩子,讽刺孩子,或者对孩子使用粗暴手段等,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
禁果逆反

这个主要是由孩子的好奇心引起的。孩子正处于对周围世界满怀好奇的阶段,此时成年人反复告诫他们哪些不能做时,他们往往越是想那样去做。例如玩游戏、喝酒吸烟、离家出走等行为,都是禁果逆反心理在作祟。

失衡逆反

失衡,意即失去平衡。这种失衡主要是指家长或老师的言与行不能一致,或是背道而驰。例如,教育工作者言教身教相差甚远,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社会的实际情境相去甚远等。如此,孩子很可能在逆反心思的引导下,反其道而行之。

电影啦
    A+
发布日期:2019年04月24日  所属分类:健康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