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护最后的布依族家园 打造充满生机的自给自足村

电影啦

最后的布依族文化

板万村依山而建,拥有着布依族传统村寨的典型面貌,村中人口也以布依族为主。除了从事水稻、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,放牧牛羊、养殖家畜,乃至酿酒、织布,这些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,仍在这里完好地保留了下来。而每到节庆,传统的八音作唱、哑面戏等表演,也仍然是这里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。

村庄待改善现状

随着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出山打工,越来越多的传统吊脚楼被废弃,不少村民开始逐渐离开这片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山村。教育质量不稳定也导致很多村民搬离村寨,放弃旧有的生活方式。而村民们纷纷建造的新式砖房,也并没有真的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。因此,此次的改造既要整治传统民居的外立面,还要结构的加固,更要提升内部空间的品质,使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风貌协调。

整个村庄房屋类型现状

村落中公共建筑改造

1.村中小学

板万村中心小学原本只是一幢三层水泥建筑,食堂、厕所都非常简陋。经过规划,建筑师吕品晶将利用小学前的场地新建起附属建筑,大大丰富小学的功能。新建建筑的主体借助山势,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的半地下结构,而连接半地下结构与第二层、乃至建筑主体的,是模仿山势的变化而修建的楼梯。

改造前板万村中心小学

改造前板万村中心小学课桌椅配套 

改造后的学校外观 

立邦为小学的墙面进行了整体涂刷,选用立邦净味120硅藻抗甲醛全效乳胶漆,能有效净化空气中的游离甲醛,还为小学的门窗刷上了漂亮环保的立邦水性木器漆,在小学重建完成之后,让学生们第一时间能到光线明亮空气清新的教室上课。

改造后的食堂

改造后学校儿童之家可以和父母电话视频

改造后学校阅览室

2.村寨博物馆

改造前在走访村落时,吕品晶发现整个村落缺乏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,在他看来,能够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间才对整个村庄具有精神凝聚力。

改造前的废弃吊脚楼

改造后的村寨博物馆

出于对文化保护和公共空间打造的双重考虑,吕品晶在村中专门设计了布依戏的传习所,用于村中哑面戏、八音作唱等传统艺术的交流和表演。同时,在改造建筑外立面时,他也为像小卖部这样人流聚集的地方专程设计了可以聊天的木廊、凉亭,成为村落里人们可以常常闲聚聊天的场所。

改造砖房外观

代表性建筑示范改造

为了帮助村民们改善居住环境,让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,吕品晶特意选取了一幢传统吊脚楼与一户新式砖房作为示范改造,为村民们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简易低价改造模式。

1.传统吊脚楼——酿酒人家改造

李金行家是村落里最典型吊脚楼,底层架空,一层是全家的堂屋、卧室兼厨房。布依族传统烹饪和烤火都依靠家中的火塘,烟熏日久,房屋的梁木都已经熏黑。两旁的房屋采光较差,漏风也比较严重。 

改造前的吊脚楼

吊脚楼的改造分为三步,首先是通过钢缆逐渐锁紧的方式,将结构恢复横平竖直;其次是对原有木结构中腐烂的部件进行全面的更换;最后则采取传统工艺,对于木结构外围保护性的夯土墙重新进行夯造。 

改造后的酿酒人家 

设计师利用层高优势,请木工师傅利用传统手法打造了一个复合式的温馨卧室。

设计师还特别为这个家增设了厨房和卫生间

2.新式砖房——留守儿童何舒婷家改造

改造前砖房最大的问题是建造时比较注重房屋的大小、高度,而忽略了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及居住的舒适性。改造后设计师把原有的砖墙重新修葺成了传统夯土墙,保证了整个村落外观建筑的风格一致,而对于内部功能结构的调整也让这个家更加温馨舒适。 

砖房内部空间并不保暖

改造后留守儿童何舒婷家的客厅

改造后留守儿童何舒婷的房间

创收计划

相对于村寨的基础设施而言,吕品晶认为更重要的是,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显然已难以为继,必须寻找新的创收模式,恢复村庄的供血机制。

1、锦绣坊

设计师吕品晶利用村中一幢庞大的废弃建筑,改造成为一座锦绣坊,邀请村中像何舒婷奶奶这样的妇女,在这里进行布依族特有的锦绣织造生产。

改造前废弃的吊脚楼

原本废弃的吊脚楼被改造成织布房

2.土窑

何标,是近年来村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。他两年前从景德镇陶瓷学校毕业后,回到家乡想要做些什么,却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。吕品晶计划利用何标的陶瓷技艺和网络知识,开发土陶产品,帮助这位回乡大学生走出一条创业之路。为此,他特地邀请老师傅,利用何标家早已废弃的沼气池,修建起了一座土陶窑。

设计师为何标设计的土窑房型图


电影啦
    A+
发布日期:2019年04月18日  所属分类:生活
标签: